2012.11.21第502期
取消/訂閱電子報
  焦點主打

17歲好難懂:心理醫生的青春問答,讓你明白17歲的心
作者:李定玹
譯者:孔祥柏

如果讓你再回到17歲,你願意嗎?

儀主編◎推薦

如果讓我再回到17歲,我願意嗎?

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答案是,我不願意!

17歲時很彆扭,唯我獨尊,聽不下任何人的意見,讀了些小說,寫了點東西,自認對生命,對人生,對世界有一種別人都無法理解的優越,但其實骨子裡好像怕被別人質疑,你跩什麼?

17歲時不在乎外表,在乎到底有沒有腦子?對無腦的人嗤之以鼻,但自己真的就那麼有腦嗎?

17歲時否定的時候比較多,從來也不懂得肯定自己,即使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不會對自己說一聲,你真的很棒了!

17歲的暴走,一直到過了17歲很久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時候,那個年齡,大家都是這麼暴走和無厘頭。但是誰會告訴你這些答案呢?難道只能等時間過了,然後才恍然大悟,喔喔喔,原來是這樣。

這是一個會發痛的年紀,不是因為外力的關係,而是到了這個時候,生理和心理正在變成大人,所以會痛,如果不把這痛用正確的方法和鼓勵自己的話,這痛會長久悶在心裡面,以為隨著時間過去會消失,但有時候更變本加厲,影響之後的成長。

《17歲好難懂:心理醫生的青春問答讓你明白17歲的心》心理醫生李定玹,對17歲特別覺得需要更多的理解,在42個問答裡面,她提出了最基本的問題來幫你重新整理一次。為什麼我沒有夢想?為什麼我要唸書?為什麼我老是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我老是對父母親說謊?為什麼我那麼善變?為什麼我討厭那個朋友?為什麼我容易陷入愛情?為什麼我崇拜偶像追星那麼開心……

其實我不是一個酷咖,但17歲的時候,一堆人生的基本問題搞得自己很煩,想問又怕被笑(裝酷吧),明明很想開心大笑,卻老是沉著臉(很假掰)……正因為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和生活也是很嚴肅認真看待才會有這些反應吧,心理醫生用了42個問答來解答了當年17歲的我所無法明白的事,我得到了極大的安慰。

如果讓我再回到17歲,我願意嗎?有這本書相伴的話,我願意再回到17歲,至少,我更懂得與17歲的自己相處快樂。不自卑。

  17歲好難懂

Q:為什麼我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
A:把比較的對象從「別人」轉換成「過去的自己」或是「未來的自己」。

「我會有想要這麼去死的衝動。」
「為什麼?」
「因為沒有什麼活下去的意願。」

跟那些孩子們的對話向來如此。吐出任何人聽到都會嚇一跳的字句之後,擺出一臉沒什麼大不了表情的孩子。反而看到被這些話嚇到的我之後,擺出一臉鄙視我太過幼稚的孩子。這孩子在講到自己的時候,就好像是在講別人的事情一樣。

「我的爸爸媽媽全都是一流大學畢業的,而且我爸爸現在是非常出名的律師。我父母親最常講的話就是:『妳要什麼儘管開口,只要是妳想要的,我們全都會幫妳做到。』就這樣,在唸小學的時候,感覺這些話真的很棒。牛仔褲也都是買名牌的穿、書本跟電影也都是盡情地看、再怎麼貴的手機也只要開口就有。不過這也都是因為我的功課好才有可能,等我進入中學之後也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因為那之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您看了也知道,我長得並不是那麼的漂亮、身高又矮、對音樂及美術也不在行,沒有任何一項專長。而我的父母親又是非常在乎素養的人,表面上雖然不露出任何表情,但我全都看在眼裡。有一個這樣的女兒有夠丟臉,卻又什麼都不能說的那種心情。我爸媽也真可憐,遇到了像我這樣的女兒……。哥哥也覺得我很丟臉,因此也不想跟我走在一起。我哥哥的功課非常好,我們家只要沒有我,那什麼問題也都沒了……。」

由於個性太酷,常被別人說感覺有些冷的這個孩子,原來整個人全都是傷痕。她說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她周圍的「媽朋兒」與「媽朋女」那麼多,每當媽媽有意無意地拿那些孩子跟她比較,這孩子就會感覺快要窒息。過年的時候親戚們好像非常擔心地在討論著她,但又老愛拿她跟表兄弟姊妹來做比較,這讓她感到非常沮喪。但是比起那些親戚,在一旁什麼話也不幫她說而只顧著聽的父母親,才讓她感到更加厭惡。這孩子不喜歡金妍兒(韓國著名女子溜冰選手,出生於一九九○年。她於二○一○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時拿下韓國史上第一面女子滑冰首面金牌,因此而聲名大噪。)的理由無他,就是因為太過完美而毫無瑕疵,這才讓她看了就討厭。

「不用白費心機想來安慰我,那更會讓我產生反感。」

我花了好長的時間,也沒能找出靠近那個孩子的方法。由於也不知道要對她說些什麼才好,所以我就採取了靜靜聽她把話說完的方式。也不知道這樣過了多久,那孩子突然問了我這麼一句:

「醫師也討厭我嗎?」

對於這個受到嚴重比較性壓力而變冷漠的孩子,我到底該說什麼才好呢?要她不要再裝酷,這樣對她也毫無幫助?反正大人們就是愛比較,所以就當自己什麼都沒聽到,也不要去承受那些壓力就好了?如果我這麼說,那孩子就會從比較性壓力之中脫困了嗎?

不要跟別人比較來浪費今天,反而要反問「今天的我比昨天進步了多少?」

因此,無論是因為唸不下書而自我貶抑地說著想要去死的孩子,還是因為功課很好而進入名門大學的孩子,同樣會因為比較的問題而感到苦惱。不管是別人給的比較性壓力,還是自己去感受到的壓力,只要掉進相互比較的泥沼之中,任何狀況都很難獲得滿足。這麼一來,感受幸福的機會也就會相形減少。另外,比較也會奪走想要躍躍欲試的挑戰意識。雖然現在已經成為故人,但是排除小兒麻痺的身體缺陷而成為西江大學英文系教授的張英姬,就曾經這麼說:

「我一路活過來之後發現,根據別人的基準來設定自己的目標是件多麼地愚蠢、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是多麼地浪費時間,因此而自我貶抑又是何其像個傻瓜的行為。這麼一來,為了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犧牲掉了許多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就像是把我自己的人生,分割成了許多小塊,慢慢地丟入了小水溝一般。」

那麼到底要如何,才能脫離比較的泥沼,而不再浪費我自己的人生呢?

現在就以前面曾經對我說想要去死的女孩為例子好了。她父母親以及周圍人士對她的比較,以後也不可能會停下來。那麼這孩子往後的人生,也只能埋怨著她周圍人士,停留在原地而已。她很明顯地會拿她的周圍人士當藉口,而不會去想辦法來努力改善自己的現況。別人根本沒做什麼,自己卻掉進比較泥沼的大學生,也只不過是稍微喘了個息而已,其實跟什麼都沒做沒什麼兩樣。

但是盲目地要他們不要跟別人做比較,也不會有任何幫助。他們在無意識之間就會開始比較,因此也不可能立刻停下來不再做比較。

脫離比較性壓力最具有效果的方式,就是轉換比較的對象。就是把比較的對象,從「別人」轉換成「過去的自己」或是「未來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相較之下今天的自己進步了多少、期待著未來成果的自己今天又邁進了多少……。這麼一來,就會對比昨天進步的自己感到驕傲,而且會以這股力量為根基,努力地邁向每一天。

不過因為我們長期以來已經習慣跟別人做比較,所以不太可能一下子就突然做改變。但也不必要懷著「為什麼我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想法來自我貶抑。因為在這句話的背後,躲著「別人都做得很好……」的恐怖陷阱。不要跟別人做比較來浪費今天,反而要反問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進步了多少?」來過日子。這樣尋找著我可以做得好的事情,一天、兩天慢慢地累積下去之後,就可以脫離比較性壓力的泥沼,而會幸福地活下去。

>>更多精彩內容

──摘自大田出版11月新書《17歲好難懂:心理醫生的青春問答,讓你明白17歲的心》P14-17

 近期強力推薦


金鮮景◎著
李佩諭◎譯

>>想看更多


李龍漢◎著
陳品芳◎譯


>>想看更多
我的秘密陽台基地
朴熙蘭◎著
孫培芳◎譯


>>想看更多

17歲好難懂:心理醫生的青春問答,讓你明白17歲的心
李定玹◎著
孔祥柏◎譯

>>想看更多
 
一起來為【ipen i 畫畫】粉絲專頁按讚拿好禮!

wawa《有和你說過嗎?》全面預購中,買就送「傾聽芋圓立體造型捲線」!(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閱。無限 翻頁瞬間,跳轉樂趣|晨星、大田、太雅、好讀,年度TOP300 暢銷聯展!

 
大田出版 大田Facebook 編輯病部落格 大田PLURK
取消/訂閱電子報 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