痠痛經穴療法(新版)

氣的過旺與不足──
論實證與虛症應用法

  經脈是掌管人體內外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如果因外力傷害或循環不良受阻,輕則痠痛纏身,日積月累便會導致臟腑氣血供應不足而衰弱,疾病便因此產生。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醫書《黃帝內經──靈樞經別篇》中記載:「夫十二經脈著,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使,工之所止也。」

  明代大醫學家張介賓更加以註釋道:「經脈者,臟腑之枝葉,臟腑者,經脈之根本。」由此可知,人體一切疾病的根源,和經脈氣血運行的順暢與否有絕對的關連。

  西醫的醫術只在醫體,中醫著重治氣,氣血循環暢通,身體便有自癒能力,免疫功能相對提升,這也是經脈醫術巧妙的所在。中醫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切典籍理論,全架構於陰陽調和的中庸之道,放諸宇宙天地,惟有陰陽合,才能萬物生,論於人體,白血球過多或過少,胃痠過多或過少,心臟跳動過快或過慢,一切的過與不足,皆為疾病之因,讓身體的運作功能保持陰陽調和的狀態中,才是維護健康的不二法門。

  就經脈醫術而言,氣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幫手,氣多則血少,血積則氣弱,氣的過旺(實症)與不足(虛症)是讓身體氣血循環失去平衡的兩大主因,在十二經脈相互影響下,又使病情更加複雜,舉痠痛的例子來說,患者所謂的痠痛其實只是一個統稱,當中還有痠、抽、麻、脹、熱、痛等不同的症狀。疼痛雖不是病,痛起來卻要人命,常有痠痛患者因久治不癒而厭世。

  西醫對痠痛的治療不外乎打針、吃藥、復健與開刀,而中醫則維持老套,從患部著手針灸、推拿、敷藥膏,頂多再開些疏通氣血的中藥服用,從未有較簡單有效的新療法供患者選擇,讓所有患上痠痛的人只能在中、西醫間疲於奔命,徒然浪費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痠痛之所以難治,難在氣的運行男女不同,陰陽有別,虛實難分;舉例來說,痠痛是氣血不足的現象(虛症),但如果氣過旺的話(實症),則會產生脹痛,兩者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明辨病情,用不同的療法處置,才能立即見效。通常氣不足的痠痛是如影隨形,日日夜夜都在折磨人;氣過旺的脹痛較不會感覺痠,反而常有無力感,就像蹲坐或彎腰過久會直不起身來,即是氣過旺而乏力的現象,以發生於肩頸或腰部居多。

  實務上要分辨究竟是氣不足(虛症)或氣過旺(實症)造成的痠痛,最正確的方式當然是從脈象上去判斷,而不會把脈的人只好靠測試,非虛即實,二擇一取穴,做法如下:

1. 先認清痠痛經脈名稱與穴位,男人翻開男部,女人翻開女部。

2. 實症的治療經脈與虛症的治療經脈不同,各有一個對應治療點,分別用適度的力道按壓測試,取較有痛感的那個治療點就對了。

3. 勿今天用虛症治療點,明天用實症治療點,這樣會讓氣脈的循行混淆,除非是治療一段時間都不見改善,才可改換不同治法。

  本著作內容為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所得,從理論到治療方法皆由作者獨創,堪稱中醫兩千多年來的最新突破,其立竿見影的功效,備受中、西醫肯定,讀者在學習時只要把握好應用原則,分清楚男女、左右、虛實,即可無師自通,發生於人體各部位的痠痛皆可迎刃而解,治療痠痛免求人。

 

痠痛治療注意重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體全身每一條經脈與每一個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相互影響作用,不可以任意按壓,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做法並不足取,物極必反的道理應謹記在心,三思而行。

一、 認明痠痛部位的經脈,依應用規則尋找出對應治療點,不論是採用針灸、指壓按摩或電療,只要取經用穴精準無誤,即可當場見效,且功效顯著。

二、 對應治療點的確認,著重於經脈循行的路線準確與否,穴道位置參考即可,切勿拘泥,按壓起來越痛的治療點,療效也越佳;而因個人體型上的差異,經脈與穴道的位置也會略有偏差,應取大約比例後,再上下左右按壓確認。

三、 如果採用指壓按摩對應治療點,請以患者能承受的力道為之,因為對應治療點會反應病情的輕重,患部痠痛越嚴重,對應治療點按壓起來也會越疼痛,此種現象,正可供作找出正確治療點的參考。

四、 痠痛患部為氣血受阻處,切勿按摩推拿,以免加重病情,可適度予以熱敷幫助氣血循環,而痠痛的形成常是日積月累所致,嚴重時還會傷及附近其他經脈,須逐一施治方能解除阻礙,讓痠痛徹底痊癒。

五、 痠痛的治療運用規則,僅只於解除疼痛,打通受阻經脈,不適用於臟腑疾病治療;痠痛一旦痊癒,對應治療點便不可再針灸或指壓,以免造成氣血失衡,傷及臟腑則得不償失。

六、 如果痠痛發生於肝經、膽經、三焦經與心包經四條經脈,屬於肝膽病,應配合改善生活作息,不可晚睡、喝酒、勞累、生氣(怒傷肝),方能根絕病源不再復發。

  中醫自古即有「一針二灸三毒藥(藥即是毒)」之說,針與灸皆是利用分佈於人體全身,貫通臟腑的經脈穴道來治病的醫術,具有開啟身體修護自癒、提升免疫機制的功效,深受許多先進國家的肯定。而經穴的指壓按摩原理亦相同,對初學者來說,採指壓按摩的方法做經穴治療反而更安全,亦較無傷害性,值得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