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死亡之神Samhain
萬聖節最古早的淵源其實要往塞爾特人的文化追尋。原來,十月卅一日是他們的新年除夕。
他們歡慶豐收、迎接新年,並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會在這一天讓鬼魂回到在世時人間的家中,藉此尋求溫暖和慰藉,若活人不好好加以祭祀,鬼魂就會捉弄人們,因此塞爾特人每到這一天都會隆重祭拜死神和鬼魂。
由於祭司相信精靈鬼魂會附在白蘿蔔裡,便在蘿蔔的外皮刻上人臉,裡頭點蠟燭,象徵鬼魂,以此協助鬼魂挨家挨戶向活人索取食物祭品,後來便逐漸成為小朋友登門索取糖果「trick-or-treat」遊戲的來源說法之一。
而現今之所以常見到南瓜燈籠,主要是此習俗從歐陸流傳到北美洲之後,蘿蔔、馬鈴薯等農作物較少於是改採用南瓜。
萬聖節:聖化的異教風俗
至於萬聖節(All Hallows Day)這個節日的由來,則是因為教會組織一直以來無法消弭塞爾特人的「異教」風俗,於是就地合宜化,讓此風俗聖化,將十一月一日訂為紀念聖者、殉道者的萬聖節,讓信徒們可以在十月卅一日守節。
Hallows有「神聖」之意,前夕便是 All Hallows Evening,縮寫後即成今日的Halloween。
東方鬼節對應:中元節、盂蘭盆會
「萬聖夜」這一天是西方風俗中,鬼魂最接近的人間的日子,在東方人的世界裡則有農曆七月以為對應。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農曆七月是民間俗稱的鬼月,七月初一鬼門開到七月最後一天鬼門關,陰間的「好兄弟」會一起來到陽間,徘徊街上,期待受到人們的供祭。
和塞爾特文化敬拜死神和鬼魂習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我們也必須準備豐盛食物填飽好兄弟飢餓的肚子,以免祂們為惡搗亂,最後還要焚燒紙錢提供花用,並且也要祭拜負責掌理好兄弟的「過路遊神」,才能免於遭到好兄弟的騷擾。
農曆七月的高潮自然是七月十五中元節(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盂蘭盆會」),這一天就是中元普渡盛會,人們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為禍人間,供品多插上「普渡旗」,上面書寫「慶讚中元」「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
〉〉〉想知道更多東方人的敬鬼、驅鬼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