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 你一定去過動物園,但是你知道動物園的歷史嗎?
訂閱電子報好讀出版部落格晨星網路書店

 
 

    一趟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關係的巡遊

 

 

定價:399   新書上架 79

 

 

 

 

 

 

本書收錄數百張精彩照片與繪圖 
橫跨人類學、歷史、考古、建築、哲學各領域 
完整介紹動物園的歷史進程

 

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在石穴裡囚養野生動物

十三王朝哈塔蘇女王創建人類歷史上首座動物園

競技場中的熊狗大戰有如上演一齣義大利戲劇

法蘭西斯一世曾讓一隻獅子或雪豹躺在他的床腳下

王政復辟時期的巴黎,馬戲團中的大象圍上餐巾坐在桌旁進餐

在義大利半島隨處可見貴族們肩扛鸚鵡或猴子外出散步……

動物園到底如何應運而生的呢?帶你一探究竟

 

 

 
   
 

            序言:野性的呼喚

 

【作者簡介】

 

埃里克•巴拉泰

Eric Baratay

里昂第三大學歷史學高級講師,也是一位高產作者,1996年的《教堂的動物》和1995年的《動物狂歡》都是他的代表作。

 

伊麗莎白•阿杜安•菲吉耶

Elisabeth Hardouin-Fugier

里昂第三大學藝術史教授。她曾撰寫過約三十部著作,包括1992年《花的繪畫藝術史》和1998年的《東西方繪畫比較》。

 

 

 

【專家推薦】

 

王維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館長】 

《動物園的歷史》一書細述動物園的發展歷史、動物園在演變過程中觀念的調整、動物園作為建築、藝術發揮的題材、知名動物園的介紹等,兼具了知識性、趣味性與批判性,讀來發人深省。

 

 林東民【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副總裁暨

    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本書藉由動物園的歷史發展,完整地觀察及闡述人類與自然多層面的複雜關係,內容既豐富又精彩,蘊含了人類文明變遷的歷程並跨越歷史、建築、哲學等多重領域。

 

洪明仕【新竹市立動物園 園長】

作者鉅細靡遺的資料蒐集,以及歷史鏡頭下的精彩圖片,讓本書的實用性及可看性大大提升。對於想要一窺動物園堂奧,以及想要了解動物園歷史真相的人來說,這的確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陳寶忠【台北市立動物園 園長】

動物園是現代城市的翻版,換言之,城市就是人類動物園,看這本書,或許可讓你更瞭解人類的演進以及人類這種動物的本質。 

 

 

 

   

         迷人的動物園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在1995年,全球約一千一百個知名動物園共迎接了六億名遊客。在許多國家,遊覽動物園是最流行的休閒活動之一。動物園的顧客不僅背景各異(往往是生活水準較高的人),數量上也超過了大多數文化或體育活動。

 

         在德國,博物館、劇院和體育場的客流量均遜於動物園。在1989年的加拿大,動物園的客流量是博物館的兩倍,是圖書館的三倍。在法國,有24%的人每年至少遊覽一次動物園,這個比例不及電影院、歷史紀念館或博物館,但超過了體育賽事、劇院以及輕音樂或古典音樂會。

 

         野生動物令世人著迷。牠們揭示了未知的世界,展現了多彩的生命形式;牠們提出了那個永恆的身分謎題,質疑或支援著生命的確定性。文明社會的野生動物展已成為人類歷史的不朽篇章,因為它幫助人類認識到了人與世間其他生命共存的需求。

 

         人類需要野生動物,而且從未停止探尋野生動物。但人類對馴養動物的興趣也從未消失,因為它們象徵著人類社會對野生動物(以及廣義上的大自然)的態度和行為:通過捕獵、食用和解剖來利用動物;通過改造、繁殖和馴化來控制動物;把動物當成珍奇收藏品;或用籠、欄或人工仿建的自然生態環境來統治和研究動物。隨著社會觀念的變化,這些行為和態度也經歷了一個演化、交映和相互取代的過程。

                                                                        更多精采內容>>

 
 

內容精選:貴族階級的新愛好

 

  貿易的張和十五至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越來越多的奇異動物彙集於歐洲,這是動物園現代史上最重要的發展變化。事實上,「奇異」一詞首次出現在法文文獻中正是在十六世紀,形容的是來自遙遠異域的事物。

 

         拉伯雷似乎是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人,1552年,他這樣描寫梅達摩錫島港口區的市場:有「各式各樣的畫,各式各樣的織毯,各式各樣的野獸、魚、鳥和其他來自遠方的奇異商品」,這些商品是商人們從亞洲和非洲帶來的。英語中的「奇異」一詞首次出現於十六世紀後期,最初用來形容多少有點粗俗的外國人;從1645年開始,它的涵義擴展到了來自其他大陸的植物或動物上;在1650年,遙遠異域本身也被冠上了「奇異」二字。

 

  在十六世紀,歐洲貴族階級對珍奇動物的興趣日益濃厚;從植物群到動物群,從填充標本到活生物,他們對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也越來越感好奇。所謂的多才多藝者必有三個特徵:探索自然規律的精神、高雅的享樂品味和過人的工作效率。這種思潮是大發現的產物,因為海外探索揭開了新世界的神祕面紗,給歐洲帶來了不計其數的珍稀古玩,正如帶來了無數新商品一樣。印刷媒體也推波助瀾,使十五世紀末期以來的古典文獻得以廣泛傳播。

 

         許多古典作家喜好虛構令人驚駭的故事和奇形怪狀的生物,比如《博物誌》的作者普林尼;《變形記》作者奧維德等人則歌頌了大自然的創造力—最明顯的體現便是異形怪獸和珍奇事物。隨著科學革命逐漸綻放光彩,這樣的觀念開始傳播:大自然是一種有生命的系統,像它的各種要素(土地、岩石、植物等)一樣被賦予了靈魂,它在上帝的俯視下擁有一定的自治權,而上帝允許它發明、遊戲並用絕妙而又獨一無二的創造物妝扮整個世界。

 

  隨這種觀念一起,珍奇物品(因此也是昂貴的物品)收藏熱幾乎傳遍了每一個角落。最初,這是貴族階級的特權,他們可以借此炫耀自己的高貴和優越;希望供應或研究這些物品的人(旅行者、商人、學者和美術家)也鼓勵這種熱潮。

 

         從社會學角度看,收藏全無實際用途的物品類似於收藏藝術品;它表達了對超然意義的崇尚和對庸俗實用性的鄙視,進一步拉大了貴族和社會其他群體的距離,因為平民百姓永遠被生活需要和物質上的考慮束縛著。珍品收藏是展示地位的手段,而一個人的地位越顯赫,他的收藏品的數量和品質就越要高人一籌。如果像15761612年間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魯道夫二世這樣的人變成了收藏迷,那麼會有很多人在壓力下隨波逐流,進行效仿。  

                                                                                                   更多精采內容>>

內頁搶先看

這份電子報由 共同出刊,歡迎轉寄